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词条:时间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词条
斯坦福哲学百科词条
时间作者:Nina Emery, Ned Markosian, Meghan Sullivan
译者:詹嘉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本科生
文章来源: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time/
*First published Mon Nov 25, 2002; substantive revision Tue Nov 24, 2020
关于时间本质的讨论和许多与时间相关的问题始终在哲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但直到20世纪初,这种重要性才凸显出来。本文将概述时间哲学的几个主要话题——
1. 宿命论(Fatalism)
2. 时间的还原论和柏拉图主义(Reductionism and Platonism with Respect to Time)
3. 时间拓扑学(The Topology of Time)
4. McTaggart的论证(McTaggart’s Argument)
5. A理论和B理论(The A-Theory and the B-Theory)
6. 当下主义,永恒主义和生长块理论(Presentism, Eternalism, and the Growing Block Theory)
7. 三维主义和四维主义(Three-Dimensionalism and Four-Dimensionalism)
8. 动态论和静态论(The Dynamic and the Static Theory)
9. 移动聚光灯理论(The Moving Spotlight Theory)
10. 时间旅行(Time Travel)
11. 时间和物理学(Time and Physics)
12. 时间和合理性(Time and Rationality)
1
宿命论
从历史上来看,很多有关时间的逻辑问题都是可以归结到自由和决定论(determinism)的问题上——特别是对宿命论的担忧。宿命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信念,即相信未来将要发生的事都已是注定的(在这里称一件事是注定的是说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止这件事的发生)。下面给出一个宿命论的典型论证:
(1)一切关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命题已经在当下存在了
(2)任一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
(3)如果(1)和(2)都成立,就会有某个真命题集被用来预测且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将要发生什么
(4)如果当下有某个真命题集被用来预测未来将要发生什么且能够准确预测,那么未来将要发生的就已是不可避免的
∴(5)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都已经注定了
这个结论可能是骇人听闻的,未来的道德沦丧(Future moral catastrophes)是不可避免的,每一个你当下觉得至关重要的抉择的结果实际上已经是注定了的。
宿命论的论证构造了一些重要的形而上学假设。由这些假设可以提出关于逻辑、时间和能动性(agency)的更一般性的问题。
例如,前提(1)假定了有诸多被用以描述未来的命题不会在某时开始存在或结束存在(come into or go out of existence),有诸多当下给出的命题已经可以准确表达事件的未来走向。这是一个逻辑上重要的假设。比如说,你可能认为那些成为当下时刻(present)和处于实存状态(actual)(如(可能有人会说的)可能世界)的不同时刻有着互不相同且相关联的命题集也成为当下或变为实存状态。
前提(2)表现为语义上的基本原则,有时指的是二值原理(the Principle of Bivalence)。
推究前提(4)可以发现,似乎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让一个正确的预测变成错误的。(4)假定了一个命题和与之相同的命题的真值并不会时刻改变。(4)骇人听闻(的程度)(shockingness)还取决于确定有能力影响这些命题的真值的意义能动性(meaningful agency)。
一个恰当的关于宿命论的讨论应先斟酌前提(1)和(4)。前提(1)和(4)对命题内容的性质和能动性的本质作出了重要的假设,这将会把我们带到这篇文章涵盖的范围之外。就我们的目的而言,重要的是要指出许多写作者在这种宿命论论证驱使下去否定前提(2):二值原理。顺着这一思路下去,就会有许多,亦即,关于未来的偶然事件的命题,在当下既非真也非假。考虑一下“明天你将会吃午饭”这个命题,也许这个命题当下要么没有真值,要么有真假之外的第三种真值,即不确定的真值(indeterminate)。当某个与“明天你将会吃午饭”这个命题相关联的时刻到来之后,你要么吃了午饭,要么没有,则这个命题就要么为真,要么为假。在这个时刻之后,这个命题会永远保持确定的真值。
这种拒绝宿命论的策略有时会被称为“开放的未来”回应。(This strategy for rejecting fatalism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Open Future” response. )“开放的未来”回应是说:一个命题可以有真值,但只是暂时的真值,完整命题(truth values for complete propositions)的真值可以随着时间流逝和世界本身发生变化而改变。这引发了诸多关于如何正确的将命题,时间流逝和真值联系起来的进一步的问题。比如,以下的哪个形式表达了一个当下的真命题?
带时态的命题:“苏利文正在吃卷饼”
无时态命题:“苏利文吃卷饼<插入当下的时间戳>”
若采用带时态的命题形式,那么这一命题将会在苏利文吃完她的午餐之后不再为真。所以最好的方案是,带时态的命题形式有一个暂时的真值。
无时态命题包括“苏利文吃卷饼在2019年7月20日下午3点”及与之类似的陈述。无时态命题总是真的。
一些哲学家认为只有永远为真的无时态命题才在理解“我们是如何使用命题在时间推移之中进行推论的”中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准备将这些命题用作思考和交流的内容,那么我们就需要不变的真值。另一些哲学家, 特别是那些相信现实本身就是会随时变化的哲学家,会认为需要带时态的命题来准确理解世界。我们会在第4部分和第5部分返回来讨论这些问题。
2
时间的还原论和柏拉图主义
如果有一天,世界各地的事物都停滞不前了呢?如果鸟儿停在空中不动,人们说话说到一半嘴巴停住不动了,行星和亚原子粒子都在轨道中停止运动了呢?如果整个宇宙的所有变化都完全停止,比如说停止一年呢?这是可能的吗?
如果对于上述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是的”,即存在某个不包含任何变化的时间,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时间是独立于时间内的事件的。考察时间是否独立于时间内的事件的其他方法包括去问“是否所有发生在时间之中的物理过程都可以以比现有速率更快或更慢的速率发生”和“是否所有事件都可以在时间中早点或晚点发生”。毕竟如果每个物理过程都可以以原先两倍的速率发生,或者,在略早或略晚的时间点发生,那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即使事件在时间中的分布状态完全变化,时间也可以保持不变。
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等人都认为,时间并不独立于时间中发生的事件。这种观点一般被称为“时间的还原论”(reductionism with respect to time)或“时间的关系论”(relationism with respect to time)。之所以这么称呼,是因为根据这一观点,所有关于时间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还原成有关事物和事件之间时间关系的讨论。与之相对的观点,通常被称为“时间的柏拉图主义” (Platonism with respect to time),或是“时间实体主义”(substantivalism with respect to time),或是“时间绝对主义”(absolutism with respect to time)。柏拉图,牛顿等人都坚持这一观点。根据这一观点,时间就像一个可以放事物或者事件进去,且与放进去的事件或事物相独立的空容器。
另一种展现这种区别的方式是说:与柏拉图和牛顿等人持相同观点的,即相信时间独立于在时间之中发生的事件的,相信一种“绝对时间”。亚里士多德和莱布尼茨等人则认为时间并不独立于在时间之中发生的事件;他们否认“绝对时间”的存在,转而支持“相对时间”,即认为不存在事件之间关系之外的时间关系。
这些时间观与空间和运动的观点密切相关。最明显的是,可以给出这些时间观的直截了当的空间类比:一个人可能是空间实体主义者(substantivalist about space)(除了认可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之外,还认可绝对空间的存在),或者一个人可能是空间关系论者(relationist about space)(否认绝对空间的存在)。时间的实体主义和关系论历来都认为时间是与对应的空间部分相伴而生,相随而寂的。此外,在实体主义和关系论之间做出选择选择,会对运动理论(theory of motion)有所影响。如果你是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论者,所有的运动都是关于某物的(相对)运动。如果你是时间和空间的实体主义者,你会认同在相对运动之外,有和绝对时空相关联的绝对运动。同时也会承认除了火车车厢相对于轨道是否移动以及移动速度如何、相对于车厢是否移动以及移动速度如何等事实性问题之外,还会有一个关于火车车厢是否真的移动以及移动速度如何的事实性问题,亦即存在关于火车相对于绝对空间和时间是否移动以及移动速度如何的事实性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会认可绝对时间的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空容器隐喻具有很大的直观上的吸引力。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哲学家认为必须存在绝对运动,而不仅仅是相对运动,这样才能解释某些物理现象,比如加速时感受到的力。牛顿在这方面有一个特别著名的论证,即“旋转桶”(a spinning bucket of water)(这在“牛顿关于空间、时间和运动的观点(Newton’s views on space, time, and motion)”这个词条进行了仔细的讨论)。
为什么有人会否认绝对时间的存在呢?一些关系论者提出一些观点,试图说明绝对时空在哲学的许多重要的方面上是成问题的。可能是最著名的观点——莱布尼茨认为绝对时空的存在会导致违背充足理由律(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和违背同一律的不可分辨性(the 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
为了说明原因,我们可以考虑用两种方式来描述事情的本来面目。一方面,所有事物都如其现实中所是(everything is as it actually is);另一方面,所有事件在其实际发生时间的后一秒发生,但其它方面都与原先相同。如果绝对时间存在,那么前述两条将对应到不同的可能世界。但莱布尼茨认为这会违背充足理由律(the 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因为,除了绝对时间中的事物位置可能有差别之外,现实世界和晚一秒的世界(the one-second-late world)是区分不出来的,所以(至少按照莱布尼茨的说法)不可能有任何理由说明为什么其中一个世界存在而不是另一个存在。此外,莱布尼茨声称,实际世界和晚一秒的世界是不可区分的;因此,如果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的可能世界,那就违反了“如果两个事物不可区分,那么它们就是相同的”这一原则。
莱布尼茨的论证是试图找出绝对时空在哲学上成问题的论证范例。也许更普遍的说法是,许多哲学家被这一观点触动,是因为即使绝对时空并没有问题大到让人无法接受的地步,但如果可以的话,它们仍然是我们应该放弃的东西。这类态度出于一种直截了当的“吝啬”(parsimony)——我们总应该尽可能的选用最少种类的实体(entities)。或者是出于对绝对时空性质的更具体的担忧。比如说,你可能特别不愿意在本体论中承认不可观测的实体的存在。正因为绝对时空是不可观测的,一些支持这种态度的人会倾向于认为没有绝对时空。
3
时间拓扑学
我们很自然的会说时间可以用一条线来表示。但是线有特定的形状。我们应当用什么形状用来代表时间呢?这是一个时间拓扑学,或者说,时间结构的问题。
一个回答我们的问题的自然的方式是说应该用一条独立,直接,没有分支,持续不断,而且没有端点的线来表示时间。这是时间的“标准拓扑学”。但是对于在标准拓扑学中每个时间的拓扑特性(feature),都会有两个有趣的问题:(a)时间真的有某些拓扑特性吗?(b)如果确实时间具有某些拓扑特性,那么这是时间的必然事实还是偶然事实?
时间拓扑学的问题似乎与时间的柏拉图主义和时间的关系论之间的争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关系论是正确的,那么看起来时间的拓扑特性(topological features)就依赖于世界上事物和事件关系的偶然事实。而如果柏拉图主义是真的,时间独立于时间中的任何事物而存在,那么时间就必然具有拓扑属性(property)。但是如果我们假定柏拉图主义是正确的,我们就并不清楚时间具备什么样的拓扑属性。
考虑时间是否应该用一条没有起点的线来表示的问题(所以是直线,不是线段)。亚里士多德(大致)认为时间不可能有起点,理由是要使时间有起点,就必须有时间的第一刻。但是为了能算作一个时刻,这所谓的“第一刻”就必须出当下一个更早的时间段和一个更晚的时间段之间,这与它是时间的第一刻是不一致的。(亚里士多德用同样的方式论证了时间不会有终点)
亚里士多德的论证不一定是个好的论证,但是即便他的论证是不可靠的,很多人仍会从纯粹的直觉出发,认定时间有起点(或者终点)是无稽之谈。在这里,我们可以很好地说明什么能够在“时间的拓扑属性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的争论中处于关键位置。假设我们有很好的证据证明“宇宙本身在时间中有起点”(这看起来像是那一类可以被宇宙论中的经验证据支持的观点)。这样一来,“宇宙的开端是否发生在一段无限长的‘空’的时间之后”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还是说,宇宙的开端和时间的开端是重合的。对于以上观点都有一些有趣且可靠的论证。
“时间是否应该用一条独立的线来表示”也是一个值得发问的问题。或许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时间是由诸多相互独立的时间流组成的”这一观点,由此时间中的每一刻都基于在各自的时间流中与其它时刻的关系。与之相似的,我们可以问时间是否可以对应到一个有分支的直线(或许是考虑了时间旅行的可能性和构建一个开放的未来的模型的可能性),或者一个闭环,或者一条虚线。而且我们也好奇是否时间的两个方向中的一个是有特殊地位的,这一特殊地位在某个意义上使时间本身变得不对称。(关于最后一种选择,我们将在“时间与物理学”一节中详细阐述。)
4
麦克塔格特的论证
在一篇1908年发布的著名论文中,麦克塔格特(J.M.E. McTaggart)认为并没有时间这样的事物,世界的时序只是表象。他的前辈和后继者(特别是布拉德利(F.H. Bradley))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我们这里会关注麦克塔格特的至今都是最有影响力的反对时间真实性的论点。
麦克塔格特从区分两种时间中的位置的排序方式出发。首先,他表示,时间中的位置可以根据它们拥有的时间属性(如“在两天之后的未来”,“在一天之后的未来”,“在当下”,“在一天之前的过去”,等等)排序。这些属性经常被称为“A属性”(与当下相关联),因为麦克塔格特把用这些属性排序的时间系列称为“A系列”。但他说,时间之中的位置也可以用两项之间的关系(如“早两天”,“早一天”,“与之同时”,等等)来排序,。这些关系经常被称为“B关系”,因为麦克塔格特将用这些关系来排序的时间系列称为“B系列”。
麦克塔格特认为B系列本身并不能构成一个恰当的时间系列;A系列对于时间来说是必要的。他的理由是:假定变化在时间中是必要的,那么缺少A系列的B系列并不包含任何真正的变化(因为B系列是永远固定不变的,A系列是持续变化的)。
麦克塔格特还认为A系列是内在矛盾的。为此,他表示,不同的A属性彼此之间是不相容的。比如说,没有时间是可以既是未来,又是过去。尽管如此,他坚持认为,A系列中的每个时间都应当拥有所有不同的A属性,因为一个未来的时间将会成为当下和过去。麦克塔格特由此得出结论,因为A系列和B系列都不能够(单独)排列时间,所以时间是不真实的。
麦克塔格特预期的一个反对意见是:任何时间点t都不可能既是未来又是过去。我们必须说,过去的某个时刻,它曾在某时是还未到来的,而未来的某个时刻,它将在某时是已经过去的。但麦克塔格特认为,这种反对意见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为了解释 t 具有不相容的 A 属性而引入的附加时间本身必须具有所有相同的 A 属性(根据这些附加时间而引入的任何其他时间也必须具有相同的 A 属性,依此类推,无穷无尽)。因此,据麦克塔格特所言,我们从来没解决过 A 系列中的固有矛盾,而只是制造了越来越多新的矛盾,使情况越来越糟糕。
麦克塔格特的论点仍是有力的。这一论点串起了时间流逝的关键的形而上学争论,因为它揭示了这些争论如何与关于时间序列的证据和变化的性质从何而来的进一步争论相联系。而且因为A理论和B理论方法的差异,这些争论仍在麦克塔格特之后的整个世纪持续不断。
5
A理论和B理论
在第一部分,我们介绍了带时态的命题和无时态命题的区别。带时态的命题可以完整地,准确地描述世界,但命题的真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在另一方面,无时态命题总是对的或者总是错的,它们指向命题中一个特别的时间且从不改变。命题代表现实存在的可能方式。所以,采取何种看待命题的观点取决于我们怎么理解“现实本身发生变化”意味着什么。
在第 4 节中,我们讨论了麦克塔格特将时间划分为 A 系列(按事件的过去、当下和未来顺序排列)和 B 系列(按事件的前后顺序排列)。虽然这不是个有创意的名字,但 A/B系列的区分作为一种变化理论的分类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B 理论者认为,所有变化都可以用在之前-在之后这样的术语来描述。他们通常把时空描绘成一个分散的流形,事件发生在流形中的不同位置中(常假定为实体主义的图景(substantivalist picture))。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意味着生活在流形的变化之中( Living in a world of change means living in a world with variation in this manifold.)。说某片秋叶变了颜色,不过是说这片叶子在流形中较早的位置是绿色的,而在较晚的位置则是红色的。如此,“位置”就是流形中的具体时间。而且“变化(change)”的所有形而上学上重要的事实都可以囊括在无时态命题中,比如“叶子在 2019 年 10 月 7 日是(is)红色的”。“2019年9月7日,树叶不是(is not)红色的”。
另一方面, A 理论者则相信,至少某些重要的变化形式需要将事件归类到过去、当下或未来。而要准确描述这种变化,就需要一些带时态的命题使现实(在当下)是完整的,但在过去和未来都不是完整的。这些带时态的命题的存在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倾向于赋予过去-当下-未来的区别以重要的意义。例如,你可能会认为A理论者更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关心一个可怕的事件是已经过去了的还是尚未到来的。一些A理论者会争辩说,我们并不关心事件发生的(时间)位置,我们关心的是事件在现实中是否已经结束。
注:A 理论阵营内部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移动聚光灯理论者认为存在时空流形,当下主义者(当下主义者)认为只有当下的事件才是真实的,生长块理论的观点则认为只有当下和过去的事件才是真实的。我们将在下文更多介绍这些观点。A理论内部还争论A理论涉及的变化能作用于物体本身,还是只作用于整个时空区域。
6
当下主义,永恒主义和生长块理论
有一个你可能会问的关于时间的更深入的本体论问题:“事物是过去的,当下的还是未来的”这件事对它是否存在有影响吗?这些本体论理论与A理论和B理论的争论有何关系?
根据当下主义的观点,只有当下的物体(objects)存在。更准确的说法是,当下主义是一种认为“只有当下的物体存在”总是必然为真的立场。甚至再准确一点,没有任何时间中的物体不具备当下性(without being present)(抽象实体(abstract objects)可能在时间之外存在)。(注:有些作者可能使用不同的名称,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这里说的“当下”是时间上的当下,而不是空间上的当下)。
根据当下主义的观点,如果我们列出一个所有存在物的准确的清单,即我们最不受限制(most unrestricted quantifiers)的量词所涵盖的所有物体的列表,不会有任何只是未来的或者只是过去的物体在这份清单上。因此,你和泰姬陵都在这个清单上,但苏格拉底和任何未来的火星前哨站都不会被包括在内。(假定有(i) 每一个人和他或她的身体是同一的,和(ii)苏格拉底的身体不再处于当下,根据当下主义的立场,苏格拉底在他死后不久就已经不再存在了。)那些拒绝接受上述第一个假设的人,只需将本文中涉及所谓不在当下的人的例子替换为涉及这些人的不在当下的身体的适当例子即可)。不仅是苏格拉底和未来的火星前哨站,任何其他缺乏“在当下”属性的假定对象也是如此。根据当下主义,这样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有不同的反对当下主义的方式以捍卫“至少一些不在当下的物体存在”这一观点。一个非当下主义的理论版本是永恒主义。永恒主义是说过去和未来的物体都存在。根据永恒主义的观点,非当下的物体如苏格拉底和未来的火星前哨站都在当下存在,即使他们都不具备现时性(currently present)。在此观点上,我们可能在此刻并不能够看到他们,而且它们可能并不在我们当下所处的同一时空附近(the same space-time vicinity),但它们仍应在所有现存事物之列。
也许有人会反对说,把“苏格拉底当下存在”的说法归到一个非当下主义者的观点是有些奇怪的,因为这种说法显然是错误的。为了避免这一反对意见,让我们首先区分两种“x在当下存在”的不同意义(sense),第一种意义,即我们可以称之为“时间位置层面的意义(temporal location sense)”,在这种意义下,“x在当下存在”和“x是当下的”是同义的。但是另一种“x在当下存在”的意义,即我们可称之为本体论的意义,要说“x在当下存在”,即是说“x当下在我们最不受限制的量词(most unrestricted quantifiers)的论域中”。使用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我们可以说存在的东西是完全一般意义上的,不需要预设任何时间位置作前提。当我们把“苏格拉底这样的非现存对象在当下存在”的说法归于非当下主义者时,我们只是让非当下主义者承认这些非现存对象在本体论意义上(涉及最无限制量词的意义)在当下存在。
根据永恒主义的观点,时间位置并不影响本体论。但是根据一种较不流行的非当下主义观点,本体论中的时间位置确实很重要,因为要么过去的物体存在,要么当下的物体存在。这一观点经常被称作生长块理论(the growing block theory)。这一观点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东西被增添到“当下”块的前沿,正确的本体论(the correct ontology)总是在规模上不断增长的(时间上来说)。(注:然而,生长块理论并不包含任何四维主义的承诺,这将会在第7部分讨论。“生长块”这个名字某种意义上是具有误导性的,更好的应该是把这一观点描述为生长宇宙理论(the growing universe theory)当下主义和生长块理论都是A理论的的版本。
尽管一些当下主义者声称他们的观点是常识性的,但很明显,当下主义(以及小部分生长块理论。但在下文中,我们将集中讨论当下主义所面临的问题)面临着一些主要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关于苏格拉底和 3000 年等非当下物体(non-present object)的看似非常有意义的谈论。如果真的不存在非当下物体,那么当我们使用“苏格拉底”和“3000 年”这样的表达时,就很难看出我们所指的是什么。
另一个当下主义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非当下物体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自然的会说,“亚伯拉罕·林肯比拿破仑·波拿巴长的更高”,或是“二战给大萧条画上了句号”。但是如果没有非当下物体构成这些关系,那么这些语句又怎么能够成立呢?
当下主义的第三个问题是:对于每一个真理,都有一个使真者(truth-maker)——它的存在足以使命题或陈述成为真理。如果你是个当下主义者,将非常难看到真理的使真者能够是什么,比如说,什么能够成为使“曾有恐龙”和“将有火星前哨站”成为真理的使真者。
最后,当下主义者由于作为A理论者,需要解决上面提到的所有反对A理论的观点,包括“A理论会和狭义相对论不相容”。我们会在下面讨论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反对意见。
7
三维主义和四维主义
在第4部分和第5部分,我们看到了有两种主要的理论发展出来回应麦克塔格特的论点:A理论和B理论。然后,在第6部分,我们看到了两种主要的考虑本体论和时间关系的方式:当下主义和永恒主义。(有第三种方式,生长块理论。出于简化讨论的考虑,我们会不在这部分谈论这一理论。) 在这些讨论中出现了两种主要的思考时间的方式。一方面,A 理论者和当下主义者认为,我们前理论(pre-theoretical)的时间观念是流动或流逝(passing)的,因此与空间维度截然不同(空间对应于某种客观和真实的东西)。另一方面,B 理论者和永恒主义者则拒绝接受时间流逝(passage)的观念,而是拥抱“将时间观念视为与空间相似的一个维度”的观点。第二阵营(B 理论/永恒主义阵营)的哲学家认为时间与空间相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与物体和事件如何随时间而持续存在有关。争论通常围绕“时间部分”理论展开,B 理论/永恒主义阵营的哲学家倾向于接受这一学说,而 A 理论/当下主义阵营的哲学家则倾向于反对这一学说。
为了得到“时间部分是什么”的直觉性的答案,你可以想象你走过房间时的电影片段。它由许多帧画面组成,每一帧画面都展示了你所处的某一时刻。当下,想象你剪下相框的场景,然后把这些相框一个个叠在一起。最后,想象把这叠相框翻转过来,这样你的二维图像就都是正面朝上了。在这些相框中,你的每一个图像都代表着你的一个时间部分。这些时间部分既在时间中的某个特定时刻,又在空间的某个特定位置。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你就是所有这些时空部分的融合体。你是一条“时空蠕虫”,在被称为“时空”的四维流形中穿行。此外,根据这种观点,在某一时刻拥有瞬间属性的意义在于:在该时刻拥有一个具有该属性的时间部分。所以,你当下坐着,是因为你当前的时间部分坐着。
B理论者和永恒主义者会倾向于这么表达“时间部分”的理论:
四维主义:任何处于不同时间之中的物理对象都各在所处的每个时刻中有不同的时间部分
在这一观点下,你在当下有一个时间部分,意味着你有一个三维的“时间切片(time slice)”。而且你在昨天中午有一个不同的时间部分,但1900年并没有任何你的时间部分(因为你不处于1900年的任何时间之中)同样,根据这种观点,你这个实体是由你的许多时间部分融合而成的。(注:标准的四维观点还有一种变体,有时被称为 “蠕虫观点(the worm view)”。这种变体被称为“阶段观点(the stage view)”,它认为名字和人称代词通常不是指时间部分的整体融合,而是指个体的阶段。每个阶段都仅仅位于时间的一瞬间,都能算作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人的一部分)。
与之相对的观点是三维主义,这一观点否认了在时间中延展的物理对象需要有时间部分。下面是这一观点的阐释:
三维主义:任何处于不同时间之中的物理对象在其所处的每个时刻之中都全然是当下的
根据三维主义,昨天中午你在做的事情就是(当时)的你在做的。是你当时在做那件事,然而你当下在做另一件事(即读这个句子)。所以“那时的你”和“当下的你”都是同一个“你”。而根据四维主义,你在昨天中午做的事处在一个较早的事件部分,而当下你正在做的事处于当下时间部分。“当时的你”和“当下的你”之间的关系就是时间对应关系。(这与你的左手和右手之间的关系类似,双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空间对应关系。你的两只手是包含它们的更大的事物的不同部分)。
大卫·刘易斯(David Lewis), 四维主义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提出,接受四维主义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他所谓的“时间内在性问题”。举个例子,Lewis在站着的时候是直的,而在坐着的时候又是弯的,在不同的时间里,一个事物怎么会有不同的内在属性呢?他认为,这并不是因为它与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关系——在不同的时间是直的,在不同的时间是弯的。(他说,“直”和“弯”是真正的属性,而不是伪装的关系)。也不是因为只有一个现实--比如刘易斯弯曲的时候--所以这个现实由刘易斯和其他所有事物组成,是它当下的样子,而不是其他的样子。(因为刘易斯指出,我们都相信除了当下之外,我们还有过去和未来)。因此,刘易斯认为,对于“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如何具有不同的内在属性”这一问题的最佳答案是:这个物体具有不同的时间部分,而这些时间部分本身又具有不同的内在属性。
然而,一个三维主义者会给出这样的回答。这涉及到我们在第一节中简略提到的关于时间、真理和命题的某种思维方式,即命题在某种程度上是“带时态的”,而不是“无时态的”。下面是表述“相关语义理论”的一种方法:
1.命题有时带有真值,而不是无时无刻绝对地具有真值,而且原则上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其真值。
2.我们无法从理想的语言中消除动词时态,如 is、was 和 will be。
根据这种观点,“苏利文正在吃卷饼”这样的句子表达了一个命题,这个命题过去是真的,但当下是假的。
带时态的语义学的替代方案是无时态语义学。根据后一种观点,像“苏利文正在吃卷饼”这样的句子表达了一个事件间 B 关系的命题——它说“苏利文正在吃卷饼”与句子本身(或者说与句子的时间)是同时发生的。下面是阐述这一观点的一种方法:
语义学的无时态观念
1.命题无时无刻绝对地具有真值,而不是有时具有真值,因此不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其真值。
2.我们可以从理想的语言中消除动词时态,如 is、was 和 will be。
对刘易斯的时间内在性论证的考查表明,三维主义者或许应该赞同带时态的语义学概念,以便解释世界及其对象的不断变化的真理。一旦我们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白了,A 理论者、当下主义者和生长块理论的支持者都有类似的理由采用带时态的语义学概念。因为A 理论者承诺,关于哪些时间和事件是未来的,哪些是当下的,哪些是过去的,有着不断变化的真理(truths);而当下主义者和生长块理论者都承诺关于何物存在的变化的真理。
8
动态论和静态论
上述的许多考量——特别是那些关于麦克塔格特论证的;关于A理论和B理论的;关于当下主义,永恒主义和生长块理论的,以及三维主义和四维主义的争论。这些考量说明了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考虑时间的本质(the nature of time)。第一种是静态论(the Static Theory of Time),根据这一观点,时间就像空间,而且没有时间流逝(the passage of time)这样的东西。第二种观点是动态论(the Dynamic Theory of Time),根据这一观点,时间和空间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时间流逝是真实的现象。这两种思考时间的方式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但它们与文献中最流行的两种时间观组合相对应,可以说是在这些问题上最自然的观点组合。在本节中,我们将阐述这两种流行的组合,这主要是为了综合前面的许多材料,同时也是为了让读者从大的方面来理解时间性质的不同争论通常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静态论背后的引导性理论考量是时间像空间。下面有六种典型的阐明这一考量的方式(注:六个主题的具体组合是一种对于相关观点的自然的,流行的组合。但并不是必然的。依然有可能把静态论的信条和它的对手动态论匹配和结合起来。)
时间静态论:
1.宇宙在四个相似的维度中延展,组成了一个相互联合的四维流形
2.任何在不同时间中的物理对象都在所处的不同时刻中各自有不同的时间部分
3.并没有真实的且不可还原的A属性;所有的讨论都表明,A属性可以被以B关系的方式准确分析。同样,关于世界的时间事实包括关于B关系的事实,但不包括任何A属性的事实。
4.正确的本体论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它总是包括来自时空各个区域的物体。
5.命题有绝对的真值,而不是时间性(的真值),因此其真值不会随时间而改变。此外,原则上,我们可以从理想语言中消除 is、was 和 will be等动词时态。
6.时间并没有动态的方面,时间从不流逝(pass)
静态论者承认时间在我们看起来,是特别的,而且看起来时间是流逝的。但他们坚持认为,这只是意识的一个特性(feature),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而不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特性。
第二种主要的思考时间的方式是动态论,背后的引导性理论考量是时间与空间不同。下面有六种典型的阐明这一考量的方式(注:六个主题的具体组合是一种对于相关观点的自然的,流行的组合。但是,与静态论相似,这并不是必然的。依然有可能把动态论的信条和它的对手静态论结合和匹配起来。)
时间的动态论
1.宇宙在三维物理空间中延展,而且时间和模态(modality)相似,是和空间维度完全不一样的维度
2.任何位于不同时间中的物理对象在他们所处的时刻完全是当下的
3.有真实的且不可还原的A属性;A属性不能够被以B关系的方式准确分析。同样,关于世界的时间事实是包含A属性的不断变化的事实,包括什么时间是过去,什么时间是当下的和什么时间是未来的事实。
4.正确的本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只有当下的物体存在”总是正确的。
5.命题有时间性的真值,而不是绝对(的真值),而且原则上真值会随时间而改变。此外,原则上,我们无法从理想语言中消除 is、was 和 will be 等动词时态。
6.时间的流逝是真实的,而且是独立于心灵的现象
动态论的反对者(有时也包括支持者)喜欢用这样一个比喻来描述该理论的特性:移动的聚光灯沿着时间维度滑动,明亮地照亮时间的某一时刻,即当下,而未来则是潜在的迷雾区域,过去则是已逝的朦胧领域。移动聚光灯从直观上吸引了人们去捕捉动态论背后的中心思想,但归根结底,它只是一个隐喻。这个隐喻所代表的观点是,像“在未来”、“在当下”和“在过去”这样的 A 属性是客观且具有形而上学重要意义的时间、事件和事物的特性。
此外,移动聚光灯的比喻还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根据动态论,每个时间都经历了一个有些奇特但却不可阻挡的过程,有时也被称为“时间化(temporal becoming)”。它从遥远的未来变成近在眼前的未来,在当下拥有短暂的辉煌,然后永远地退到越来越远的过去。
尽管移动聚光灯的比喻在直觉上很吸引人(尤其是对于静态论者来说,他们认为这是动态论的讽喻),但一些动态论的支持者认为,移动聚光灯的隐喻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它鼓励我们把时间视为第四维度,类似于空间的维度。对于许多“动态论”的支持者来说,这种思维方式,即“时间空间化”,是一个错误。相反,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时间似乎与空间维度完全不同的方式,例如,时间明显的方向性,以及时间支配经验的独特方式。
9
移动聚光灯理论
上文我们提到,有时用来描述动态论的一个比喻是:(假想有)一个移动的聚光灯沿着时间维度滑动且只有聚光灯内的物体才存在。类似的比喻也可以用来描述移动聚光灯理论,它是静态论和动态论的有趣的混合体。与静态论一样,移动聚光灯理论也包含了时空是一个统一流形的观点,物体沿着时间维度分散开来,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时间部分,流形的过去、当下和未来部分都同样真实。但与动态论一样,它也包含了 A属性是客观的、不可还原的属性这一论点,以及时间真正流逝的观点。移动聚光灯理论的比喻是,有一个移动的聚光灯沿着时间维度滑动,只有聚光灯内的事物才存在(但聚光灯外的事物仍然存在)。
因此,“移动聚光灯理论”是 A 理论永恒主义者的一个例子,它赞同动态论。与当下主义或生长块理论不同的是,移动聚光灯理论者否认任何物体的出现或消失。然而,与 B 理论不同的是,移动聚光灯理论者认为有一种重要的变化不能仅仅描述为时空流形的变化。移动聚光灯理论认为,时空流形是存在的,但流形的一个特定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即当下。而这种区分只是暂时的,关于哪个时空区域算作“当下”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例如,2019 年的一个区域被认定为“当下”。但一年后,2020 年的某个区域将享有这一殊荣。“移动聚光灯理论”这个词是由布罗德(C.D. Broad)创造的,他本人也是一个生长块理论者,因为他认为这种时间观是以警察的“靶心”依次扫描区域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内容上的比喻来处理时间流逝的。
正如对当下主义和永恒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移动聚光灯理论也有不同的版本。有些版本认为,尽管当下是有区别的,但在一个重要的意义上,过去和未来仍然是具象的(concrete)。其他版本(如 Cameron 2015)则把聚光灯理论看做是当下主义的变体——过去和未来的对象依然存在,但它们的内在属性与当下的对象截然不同。碎片化主义者(Fragmentalists)(见 Fine 2005)认为存在一个时空流形,但流形中的每个点都有自己的客观当下性(objective presentness)的类型,它定义了相对于该点的过去和未来。
为什么要成为移动聚光灯理论者?支持者认为,它结合了永恒主义的一些最佳特性,同时还能让我们理解我们似乎是如何感知一个充满实体性流逝的世界的。它还继承了永恒主义的一些反直觉的后果(即相信恐龙仍然存在)和A理论的更复杂逻辑(即它需要涉及聚光灯的带时态命题的推理规则)。
10
时间旅行
我们都熟悉时间旅行的故事,很少有人不曾幻想过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体验某个特定的时期,或见到某个过去的名人。但是,时空旅行有可能实现吗?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现行的自然法则是否允许时间旅行。这大概是一个经验科学的问题(或者也许是对我们从经验科学中得出的最佳理论的正确哲学解释)。但另一个完全属于哲学范畴的问题是,时间旅行是否为逻辑法则和形而上学法则所允许。因为有人认为,假设时间旅行(在逻辑和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是可能的,就会产生各种荒谬。下面就是这种论证的一个例子:
(1)如果你能够回到过去,那么你就可以在你的父亲被祖母怀上之前杀死你的祖父。(有什么能阻止你带着枪,直接向他开枪呢?)
(2)你不可能在你父亲出生之前就杀死你的祖父(因为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会确保你从未存在过,而这不是你能确保的)。
∴ (3)你不可能回到过去。
另一个反对时间旅行可能性的论点取决于“当下主义”是否为真。因为如果当下主义是真的,那么过去和未来的物体都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有人能穿越到过去或未来。
第三个反对时间旅行回到过去的可能性的论点是,逆向因果关系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如果不可能存在逆向因果关系,那么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你在 2020 年按下时光机上的按钮,就能让你在 1900 年凭空出现。然而,任何关于时间旅行到过去的故事似乎都必须包含这种逆向因果关系,否则它就不是一个真正关于时间旅行的故事。
尽管存在以上这些和其他反对时间旅行可能性的论点,但“时间旅行不可能”的说法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物理定律实际上与时间旅行是相容的。另外,正如我们在本节开头提到的,我们经常会想到时空旅行的故事;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这些想法并没有通常想到一个不可能的故事时的那种特有的、突兀的感觉。要想了解这种突兀感,请看这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女孩,二加二等于五。当你试着思考这个时,你会觉得主要是出了什么问题(你会立刻想回答:“不,不是这样的”),而这种感觉的来源似乎是所讲故事在形而上学上的不可能性。但是,当你考虑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故事时,就不会发生类似的情况了(尤其是如果这个故事是关于时间旅行的逻辑一致的故事,比如电影《时空罪恶》(Los Cronocrímenes)中描述的故事。因此,声称时间旅行不可能是哲学家所面临的一项任务,然后要解释为什么存在大量众所周知的,且似乎都是专门针对时间旅行的故事不会引起任何认知失调。
11
时间和物理学
我们最好的物理理论往往会预设时间的本质,而且人们普遍认为,从事时间研究的哲学家需要对当代物理学的主张保持敏感。第 2 节中提到的物理学与时间哲学相互作用的一个例子是牛顿的水桶论证,它利用观察到的加速度效应来论证绝对运动(因而也是绝对时空)。上文提到的另一个例子是担心 A 理论与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相冲突。后者已被证明对当代时间形而上学有特别大的影响,因此值得进一步讨论。
根据狭义相对论的标准表述,“两个空间上相距甚远的事件是否同时发生”这一问题并没有事实上的答案。这一原则,即所谓的同时性相对论(the relativity of simultaneity),给整个 A 理论,特别是当下主义带来了严重的困难。毕竟,根据同时性相对性,“什么是当下”是不存在的,而根据任何 A 理论,“什么是当下”与“什么只是过去或未来”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区别。根据当下主义,这种区别是存在物的区别——只有当下的东西才存在。
描述同时性相对论的另一种方法涉及两种观点的结合:
i.两个空间上分离的事件是否同时发生取决于你用来描述它们的参照系
ii.任何参照系都没有特殊地位
用这种方式来表述同时性相对论,需要用到新的专业术语,即参照系(a reference frame)。就我们的目的而言,参照系不过是一个坐标系,用于在不同时间识别空间中的同一个点。例如,在平稳行驶的火车上的人,自然会用与站在车站月台上的人不同的参照系,因为火车上的人自然会认为自己是静止的,而以站在月台上的人为参照系显然会认为自己是运动的。
值得介绍这一术语的原因是,一旦把同时性相对性作为(i)和(ii)的结合,就可以注意到主张(i)的动机与主张(ii)的动机有着重要的不同。(i)的动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系列经验结果,其中最著名的是迈克尔逊-莫雷实验(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任何人都不应否认同时性相对性的这一部分。相比之下,(ii)的动机较少被明确讨论,似乎涉及对某种一般经验外原则的承诺,如“尽可能消除不可观测的实体”或“尽可能消除多余的时空结构”。这意味着当下主义者和其他 A 理论者有办法避免相对论带来的忧虑,而又不与经验结果发生任何冲突——他们可以拒绝任何导向(ii)的经验以外的原则(extra-empirical principle)。是否认为与此举相关的代价是值得的,取决于你对 A 理论的承诺程度、你对支持(ii)的相关经验外原则的确切看法、以及该原则是否在物理学的其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人们常说,哲学家应该尊重物理学对时间的看法。但是,A 理论与狭义相对论之间的互动说明,这种说法比它初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哲学家必须同时尊重我们最好的物理理论的经验和经验之外的方面吗?还是只要尊重前者就足够了?
使这一假设变得复杂的另一种方式是,不同的物理理论似乎常常暗示着关于时间本质的不同东西。例如,在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中,有时(但并非总是)有一种将时空“叶状化”(foliating)为时间瞬间的首选方式,从而重新引入了绝对同时性(absolute simultaneity)的概念;或者,在对量子力学的某些解释中,动力学定律(the dynamical laws)似乎需要绝对同时性的概念。
关于时间的本质,还有两个问题极大的受到当代物理学的影响,它们分别与时间之矢(the arrow of time)和时间本身的涌现程度有关。
要提出第一个问题,首先要观察到,事件在时间中发生的顺序似乎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从波士顿开往普罗维登斯的火车和从普罗维登斯开往波士顿的火车之间似乎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尽管这两个序列可能都是由相同的事件构成的,但这些事件在每个序列中的顺序却不同。在前一个序列中,火车到达波士顿的时间早于火车到达普罗维登斯的时间。而在后一个序列中,火车到达波士顿的时间要晚于火车到达普罗维登斯的时间。
这些直观的观察表明,我们体验到的时间是有方向的。这就是哲学家所说的“时间之矢”。但是,时间之矢是世界的基本特性吗?还是说它可以简化为其他特性,从而简化我们的形而上学?
试图从根本上消除时间之矢的一种方法是利用受路德维希·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著作启发而对统计力学(statistical mechanics)的某些解释。想象一下,宇宙的历史是一条长长的时间线,但没有标明时间线的哪一端代表时间的第一时刻,哪一端代表时间的最后时刻。根据统计力学的某些解释,有一个物理量,即宇宙的熵(entropy),在时间轴的一端相对较低,而在另一端相对较高,并且当你从时间轴的前一端移动到后一端时,熵总是在增加。(更仔细地说,熵几乎总是增加或至少保持不变)。因此,我们可以把时间之矢还原为熵梯度。较早的时间点只是宇宙熵值较低的时间点。
这种从基本层面消除时间之矢的方法是可行的,但至少会带来一些反直观的后果。例如,人们似乎很自然地认为熵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不是像实际上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考虑到上文所述的还原,熵事实上不可能随时间减少。
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时间本身,而不仅仅是时间的某些特性(如时间之矢),这是否可能只是世界的一个新特性。随着物理学哲学家们将注意力转向量子引力理论(theories of quantum gravity),这个问题变得尤为迫切。因为在量子引力理论中,似乎并不存在任何类似于处于基本层面的时间结构。这一领域的工作刚刚起步,但其中一些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包括:量子引力是否完全消除了时间?量子引力是完全消除了时间,还是仅仅使时间成为世界的非基本特性?时间性的东西以非时间性的东西为基础意味着什么?因果结构(尤其是因果集合理论(causual set theory)中的因果结构——量子引力的一种方法)与时间结构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一种完全消除时间的理论如何才能得到经验上的证实或证伪?
12
时间和合理性
如果我们否认三维主义,而将自己视为通过具有时间部分而在时间中持续存在的客观事物,那么这是否证明我们有理由减少对遥远未来中与我们当前部分联系不那么紧密的时间部分的关心呢?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有一个著名的论点,他认为,当我们关心自己未来的延续性(persistence)时,对我们关心的事情的正确理解应该会激励我们减少自私自利,并且对将资源重新分配给他人给感兴趣。持久论者(Endurantists)认为,关于我们如何在时间中持续存在的事实,证明了道德原则(涉及当下的我们对他人的责任)与审慎理性(prudential rationality)(涉及我们对未来的自己的责任)之间显著的区别。
另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是利用心理学的实证工作,更好地理解当我们判断时间流逝时,认知上发生了什么。这对于B理论者来说尤为迫切,他们必须解释为什么时间似乎以心理或理性上重要的方式流逝,尽管所有流逝实际上只是永恒流形中的变化。一些 B 理论者将时间的明显流逝解释为一种流动的错觉,这种错觉是由感知过程造成的,感知过程将明显的运动归因于依次发生的事件。另一种兼容的方法认为,进化的压力可能塑造了情感和认知的启发式的方式,这给出我们在推理中对过去和未来强烈的区分。
*参考文献从略